【翻译公司】不可译性 untranslatablity
与可译性相对,指译文不可能准确完整地再现原文。不可译性包括两个方面的情况:
1.原作利用语言形式上的特异性来传情达意、如有节奏的语音(诗歌中的音律)、文字的特殊排列(回文及文字游戏等)之类;2.不同语言民族之间文化空缺或不可替代性。卡特福德(Catford)在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(《翻译的语言学理论》)中把不可译性分为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。
1.语言不可译性。奈达(E.A.Nida)指出:“当某一信息的表达形式是该信息所含意思的实质性成分时,要把这种意思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就很困难,通常这种类型的意思是不可译的。”语言形式的迥异可能存在于语音、词形、词语、语法以及文体等不同层次,也就是说,在语言形式的不同层次上,均可能存在不可译性;
2.文化不可译性。这是由文化差异和文化空白所造成的。就以我国古典诗词为例,译界长期以来有可译与不可译之争。主张不可译者认为,英汉(或中西)两种诗歌产生于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,两种诗的形式风马牛不相及,加上两种语言的语言系统根本不同,所以古诗的形式与音韵不可译。但是,有人认为,英译中国古诗是“在不可能的范围里找出个可能来”,其首要问题不是用诗体还是用散文体翻译,而是要准确传达内容。此外,不可译性是相对的,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,今日之不可译,明日可能成为可译。
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,英汉互译中的文化不可译性将会更多地、在更大程度上朝可译性方向发展。而语言的不可译性由语言的物理属性所决定,很难译成目的语,有时只能通过注释的方法解决。因此,在翻译实践中,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语言的不可译性会引发更复杂的状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