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翻译公司】阐释相似性 interpretive similarity
格特(Gutt)在其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:Cognition and Contert(《翻译与关联——认知与语境》)一书中提出了interpretive similarity这一概念。他认为,人们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并不总是完全一致的,两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“阐释的相似性”。所谓阐释,是间接性质的,是用一种意境被描写的思想来解释其他思想的过程。对翻译来说,作为原文的阐释者,译者必须使他的译文与原文存在着某种阐释的相似性,即“共享着某些分析性含意和/或语境含意”,从而达到与原文的最佳关联的话语。也就是说,翻译的阐释相似性就是源语话语和译入话语之间的纽带(武红,2005)。在“Translation as Interlingual Interpretive Use”(2000)一文中,格特认为,“翻译是语际间阐释的使用”。换言之,译本是与原文本阐释性相似的接受语文本。这样就把翻译的概念与非翻译区分开来,语际之间的描写性应用及不涉及两种语言的阐释使用不属于翻译。在阐释使用中,关联原则与译者对原文所作的最佳相似的假定一致:与原文阐释性地相似。译本与原文具有的相似性与最佳关联的预期一致,即需不必要的认知努力就可期望得到充分的语境效果。最佳关联性抓住了翻译忠实的要害,斯珀伯(Sperber)和威尔逊(Wilson)在阐释性使用方面的观点认为,“说话者保证他的言辞足够忠实,可以代表原语即在相关方面与原语足够地相似”。这样,最佳关联原则严格地限定了译者要翻译与受众(audience)充分相关,即能提供充分语境效果的那些方面。翻译要能实现意图而不必使受众做不必要的努力。忠实性在跨语阐释使用的理解与应用也与关联原则一致。
在关联理论框架内,翻译时一个对源语(语内或语际)进行阐释的明示——推理过程,译者要根据交际者的意图和受众的期待进行取舍,译文的质量取决于相关因素间的趋同度(convergence)。格特强调:有时译本取得了较高程度的相似,但却是以总的关联效果降低为代价的,因为解读译本需要付出的认知努力超过了它所取得的语境效果,在这些条件下,有较少相似的译本通常是能够成功交际的译本。田华(2006)认为,关联翻译理论的忠实受关联的制约,翻译的忠实性限制在对语境的充分敏感上,而译文要与原文在“相关方面相似”。(曾利沙)
(西迪斯翻译原创文章--未经授权请勿转载)